目录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 崇旭随笔

我的阶段性思考,真实为先

做「价值阅读」的过程中,我已经很努力在做减法,但还是经常会听到有朋友说「没时间读」或者「读不完」。

由于这个问题如此普遍,我想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几乎所有的「没时间」都可以替换成「不重要」。一天时间就那么多,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给不同的事情做优先级排序。优先级不够高的,自然也就没时间可以分配。

那优先级不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在部分朋友眼里,阅读长文章可能是件「获得 < 付出」的事儿。这倒也很好理解,大家爱刷抖音小红书,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刷起来轻松,内容又足够直给,获得感极强。

相比之下,读长文的性价比看起来就很低。可凡事只看短期回报很危险,表面上的性价比,暗地里也标好了价格。

我完全没有鄙视的意思,抖音小红书都是很好的信息获取工具,而且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并非都是无脑的多巴胺炸弹。只是总体而言,抖音小红书的场域还是比较浮躁,毕竟供给端(博主们)大多看数据,就难免为了吸引眼球而动作变形,沉下心来做深度内容的是少数。

就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抖音小红书用来找经验攻略是不错的,但真遇到需要系统解决方案的人生难题,我不会给抖音小红书太高的信任权重。

我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全面深入地跟我讲述一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我所谓的「答案」(大部分情况下,不存在这种东西)。如果要全面深入地讲述,长文、书籍以及部分长视频才是更合适的载体。

除了信息量本身,我认为阅读长文对平静身心、提高专注度、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能还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谈吐气质。

总之,即便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仍然相信深度阅读的长期回报值得投入时间。难就难在,也许它的周期太长,长到有人还没看到回报就先放弃了,也很容易认为它「不重要」,自然也不会分配足够的时间。

而假如你并不怀疑长阅读的重要性,而且还渴求读完所有文章,总因为读不完而焦虑,那么——我们需要接受一个基本事实:读完既无可能,也没必要。

当一个目标怎么都达不成的时候,可能要先想想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目标本身是不现实的,盲目追求只会给自己徒增痛苦。

现实如此,那就转变心态和思路吧。我很喜欢 Oliver Burkeman 的一个比喻,他说把自己的待读清单看作一条河流,而不是一个桶。

河里的水是流动的,我们从中舀起几瓢,其他的水走了就走了,无需强求也强求不来,反正还会有新的水流过来——其实也不一定是新的水,大自然是个循环系统,它也许会让你需要的水,再一次出现在你面前。

但如果看作是桶,就很容易形成思想负担,让人不堪重负。不管桶有多大,总有被填满的一天。如果你想装入新的水,就总是需要将其清空,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工作量。

简单来说,就是接受「读不完」这个事实,把注意力转移到「我如何尽可能确保读的内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这就引出了我想讲的第三点,用方法和工具提高阅读质量。

获取信息的时候,你究竟遵循着怎样的标准和原则?你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你读一篇内容,是因为其他人都觉得重要,还是你自己知道很重要?

我时常抱着做信息策展的心态在阅读,策展主题就是我当下的人生课题。三五年前,我关心职场、理财、商业,现在,我更多转向了自由职业、心理、关系等。除此之外,还有我长久以来的兴趣、当下的世界、未来的发展,这些都在我的信息食谱里。

也就是说,我的阅读总体上是有原则、主线和目标的,这样我就不会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太过迷失。要知道,聚焦就是以错过为代价。

还有便是,要懂得利用工具。我用 Cubox(注册后,用推荐码 hwjgbr 可领取 7 天会员)整理文章清单,让 Kimi(结合 Kimi Copilot 这个浏览器插件) 帮忙「预阅读」,将来还希望能用 Notion 搭建一个可 AI 问答的知识库。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深度阅读爱好者」的经验总结,写得比较简要但也一千多字了。如果你有什么疑问,欢迎与我交流。更多阅读经验分享,可以听听这期播客

📖 文章回顾

少一点,好一点

我在一年前首次遇到这篇文章,当时读了,并无太多感触。最近在 Readwise 的 newsletter 再次遇到,才读进去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这也呼应了我在上面讲的,我们的信息消费环境其实是个循环系统。在一些随机力量的作用下,有些文字你会反复遇到。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字,我们就是需要反复遇到、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和消化。

曾经读不懂的,可能是阅历不够、心境不对,重新遇见,就又多了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Timing(时机)很重要。

说回这篇文章。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总会觉得重新开始、换个新的就好了。刚开始总是让人感觉很好,可实际上,如果这个问题足够重要,它就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那么重新开始也不过是暂时的逃避。问题一定还会再回来,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

既然如此,那么逃避也不过是浪费时间。这个时候,就想想作者说的:

Repair and remain. Work with what you’ve got. Sit still for a moment, take stock, make some changes. Big changes, if necessary.


我最近一年有刻意在尝试之前没做过的事情,因为回头看此前的人生,有很强的重复感。我以前喜欢重复做少数自己觉得舒服的事,比如有一两家喜欢的餐厅就一直去,很少想要去尝试新的。如此一来,经验就很难扩展。

当已有的经验形成疆界,并开始抗拒别的经验,就会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感觉。有些时候我能察觉到这是一种懒惰,既是精力被其他事情(主要是工作)侵占后的结果,也有主观意愿上的缺失。

我的应对之法也很简单。趁着现在可支配时间的增多,我把自己切换为「探索模式」,在以往不愿意投入资源的地方开始投入。世界是公平的,就如崔庆龙所说,「不肯为想要的东西付出时间,就什么也得不到」。

最关键还是行动起来,从很小的事情做起:走条没走过的路,尝试一家新餐厅,约个新朋友见见面,把脑子里有趣的点子落实一下……当我们为原来固化的生活引入些许扰动,生机也会随之而来。


推荐这几篇,除了文章本身值得一读,还想推荐这个信息源。“One Thing Better” 这份 newsletter 我断断续续读了小一年,对它的品质还比较满意——选题实用、篇幅适中、信息量足够。作者是美国 Entrepreneur(企业家)杂志的主编 Jason Feifer。

对了,上周推荐完这几篇文章,有群友私信我说,看到《如何赢得并保持人们的信任》这篇就已经值回「价值阅读」年费了。如果以后你也有类似的感受,也欢迎发消息让我知道,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D


AI 时代来势凶猛。自 ChatGPT 在 2022 年 11 月发布,就引发了持续近两年至今的 AI 热潮。从客观来看,它已经在改变很多了,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有巨变悄悄地缓慢发生。

太宏观的事情我们把握不了,对个体来说最实在的问题是:「我会受影响吗?我该怎么办?」

Dan Shipper 的这两篇文章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他的看法是:一,未来可能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会变成管理者,这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会很不一样;二,AI 会帮人类把高度重复的工作给完成掉,所以一直在重复自己的人可能需要多些注意。

这不一定会成真,但对思考 AI 时代下的个体会有些帮助。Dan Shipper 是媒体平台 Every 的创始人,同时在撰写着 Chain of Thought 这个专栏,专注于对 AI 时代的思考。


此外,上周还在交流群分享了两篇 MorningRocks 的文章。我还蛮喜欢这位作者(星玫)的文字,你有闲暇的话也可以感受看看:

🧠 三句而已

触动人心、影响认知、促进行动

  1. 我们渴望的很多东西都源于稳定和可预测性,但真正的生活果实来自于对我们未曾预料之事的接受。So much of what we desire is rooted in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but the real fruits of life come from an acceptance of that which we didn’t anticipate. ——《[中英对照] Lawrence Yeo:为什么我们对不确定性过敏?》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他们能给我的,也只是他们拥有的东西。与其一直沉溺于这种伤害之中,不如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不扫兴的人。—— 《我的扫兴父母》
  3. 凡事追求最佳结果的人,会做出好的决策但依然不开心;知足常乐的人,会做出不错的决定,而且也比较快乐。Maximizers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end up feeling bad about them. Satisficers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end up feeling good. —— Barry Schwartz

👋 Until nex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