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姆教堂(慕尼黑)

aus Wikipedia, der freien Enzyklopädie
Zur Navigation springen Zur Suche springen

Asamhaus、Asamkirche 和 Priesterhaus(森德林格大街 34、32 和 30 号)


阿萨姆教堂(正式名称为圣约翰-尼波穆克教堂)位于慕尼黑老城区的森德林格大街,由阿萨姆兄弟(科斯马斯-达米安-阿萨姆和埃吉德-基林-阿萨姆)于 1733 年至 1746 年间建造。它被认为是德国南部晚期巴洛克风格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阿萨姆教堂已经处于洛可可风格的边缘,但其典型的主要装饰形式--"圆顶"(rocaille)还没有在这里出现。这座教堂是圣彼得教堂的分堂。

Bildnis Egid Quirin Asams links des Hochaltars

高祭坛左侧的埃吉德-奎林-阿萨姆肖像
Bildnis Cosmas Damian Asams rechts des Hochaltars

高祭坛右侧的科斯马斯-达米安-阿萨姆肖像

 起源[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这座教堂最初是阿萨姆兄弟的小教堂,后来他们搬到了慕尼黑。1729 年至 1733 年间,埃吉德-基林-阿萨姆(Egid Quirin Asam)成功获得了他家旁边的几块地皮,之后他和弟弟科斯马斯-达米安(Cosmas Damian)从 1733 年起在这里修建了圣约翰-内波穆克教堂。1733 年,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在圣内波穆克节上为教堂奠基。1734 年,高祭坛的下半部分和两个侧祭坛已经投入使用。1738 年,埃吉德-基林-阿萨姆(Egid Quirin Asam)开始修建唱诗班。1746 年 5 月 1 日,这座尚未完工的教堂举行了祝圣仪式。
[2]

 翻新[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1944/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教堂的圣器室、唱诗班墙壁和山脊塔楼遭到严重破坏。拱顶被大火烧毁。五幅油画也丢失了。1946 年至 1948 年期间,对受损部分进行了首次修复,1973 年恩诺-伯迈斯特(Enno Burmeister)对教堂外墙进行了重建。1975 年修复了山脊塔楼。1983 年,埃尔温-施莱希(Erwin Schleich)对正面进行了翻修,1975-1983 年对内部进行了翻修。唱诗班的采光口和一个新的祭坛区得以建成。2009 年对内部进行了清理和修复。在 2022 年部分外墙倒塌后,正在讨论新的外墙翻新概念。

 内部景观
 唱诗班的怜悯座位

 建筑学[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这座教堂是在没有委托的情况下作为私人教堂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上帝更大的荣耀和建造者的救赎。这也使得兄弟俩在建造时能够不受客户想法的影响。这座教堂的特点仍然是罗马巴洛克风格,而巴伐利亚的第一座洛可可风格教堂--莱赫尔的圣安娜教堂在奠基当年就已竣工。埃吉德-基林-阿萨姆获得的艺术自由让他可以像君主一样,在自己的私宅中通过窗户直视高高的祭坛。虽然这座教堂实际上是作为私人教堂规划的,但在当地居民的抗议下,兄弟俩不得不将其向公众开放。埃吉德-基林-阿萨姆(Egid Quirin Asam)将教堂设计为年轻人的忏悔教堂。教堂内有七个寓言式的忏悔室。教堂是拱形的,不像一般的教堂那样张扬,这意味着高祭坛位于西侧。

 外墙[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外墙与森德林格大街上的一排房屋融为一体。它显得极为陡峭和凸出。大门和上层窗户两侧是带有幻想柱头的大型壁柱。框架壁柱呈凹形弯曲,而立面的中心则呈凸形向前摆动。由弧形檐口组成的大檐口使正面更加完整。小钟楼略微偏向后方。整个立面似乎是从岩石基座中生长出来的。入口和窗户都由柱子框住。入口处有一个弧形的檐口,而高窗则有一个较小的主檐口。圣内波穆克(St Nepomuk)的形象刻画在入口的楣板上,而窗户的楣板上则刻画了三种美德。壁柱的柱头描绘的是皇帝和教皇。

 内政[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阿萨姆教堂建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占地面积仅为 22.2 x 8.8 米。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位建筑大师的成就,他们成功地将建筑、绘画和雕塑和谐地结合在两层楼高的内部空间中,创造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唱诗班区域的间接照明尤为成功:隐藏在主檐口后面的窗户有效地从后面照亮了三位一体的人物。主檐口在弧形的引导下上下起伏。


平面图是一个狭长的纵向矩形。它由三部分组成:带管风琴阁楼的横向椭圆形前厅、纵向教区活动室和横向椭圆形礼拜堂。这三个房间都是圆角设计。礼拜堂是凹进去的。


教堂内部比例陡峭,十分引人注目。立面有两层。两层的长墙上都有三个壁龛,中间的壁龛较宽。壁龛以壁柱为框架,上层则是赫曼壁柱。周围的阳台和主梁都突出来,并有很强的倒角。因此,拱顶的底部被隐藏起来。照明特别巧妙,亮度从下到上依次增加。最下面的部分相对较暗。这里的设计象征着世界的苦难。第二部分颜色较浅,是为皇帝准备的。在教堂落成的三年前,即 1742 年,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Karl Albrecht)成为了皇帝。最上面的部分是间接照明的天顶画,是献给上帝和永恒的。


唱诗班在 1944 年的一次轰炸中遭到严重破坏,直到 1975 年至 1983 年对内部进行修复时,才通过研究资料恢复了唱诗班的假想原貌。

 设备[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前厅[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前庭两侧各有一个忏悔室,忏悔室上方是左侧的使徒圣彼得和右侧的圣杰罗姆真人大小的灰泥雕像。圣彼得手持两把钥匙,用于在地上和天上进行捆绑和释放(马太福音 16:19EU)。圣杰罗姆壁龛的左侧是伊格纳茨-金特(Ignaz Günther)为约翰-内波穆克-约瑟夫-弗莱赫尔-冯-泽赫(Johann Nepomuk Joseph Freiherr von Zech,1757-1758 年)创作的泽赫墓志铭。四位天使长的半身像从前庭四角的隐壁柱中伸出。平坦的天花板上是蓝天下的云朵和中央点缀着光晕的太阳。

 高坛[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高祭坛有两层。祭坛门、圣物存放处和神龛位于下层,带延伸部分的柱式建筑位于上层。圣约翰-内波穆克(St John Nepomuk)的遗物保存在神龛下方的玻璃神龛中,两侧是崇拜的天使。四根蜿蜒的自由圆柱竖立在基座上,与长廊栏杆融为一体。这些扭曲的柱子引用了贝尔尼尼在罗马圣彼得墓上方的祭坛。镀金花饰将前后立柱连接起来。装饰花瓶立于柱头。在两侧,圣人像矗立在台座上和壁龛前,施洗者圣约翰在左,传道者圣约翰在右。如今,高祭坛的中央是圣内波穆克和圣母玛利亚的雕像群,以及一扇椭圆形镂空黄色玻璃窗。四根光滑的圆柱再次起到了框架的作用。最初,圣坛上还有埃吉德-基林-阿萨姆(Eguid Quirin Asam)的银质灰泥作品和 "一个大圆窗"。1820 年,由于水渍,这两幅作品都被一幅画取代。这幅祭坛画于 1944/45 年遗失。取而代之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翻修时添加的椭圆形窗户,现在它位于祭坛上部。祭坛上方的祭坛壁画展示了一幅雕刻完整的耶稣受难像,在耶稣受难像上,头戴三重教皇头冠的天父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置于盘旋的天使之间。

 侧祭坛[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侧祭坛位于地下室唱诗班的左右两侧。它们的结构相似:天使头顶天篷的形象从倾斜的金属壁柱中伸出。天使们站立在半圆形的壁龛中,壁龛以弧形拱门合拢:左侧是头戴星冠的玛利亚,她压住了地球仪上的蛇,右侧是圣约瑟夫牵着襁褓中的耶稣。六位天使分别围绕着玛丽和约瑟夫翩翩起舞。


与普通的巴洛克式教区教堂相比,阿萨姆教堂因其私人教堂的身份而显得有些特殊:讲坛对面的十字架挂得太低。在巴洛克式教堂中,十字架应该悬挂在高于讲坛的位置,这样传道者也可以仰望耶稣。


天花板绘画、壁画和灰泥浮雕
[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天花板上的这幅画主要描绘了 1729 年被封为圣徒的圣人内波穆克的一生。内波穆克生平事迹展现在画面的边缘:王后的忏悔、涅波穆克在布拉格帮助病人和有需要的人(圣维图斯大教堂陡峭的塔楼)、涅波穆克传教、迫害、逮捕、涅波穆克殉教以及他的遗体被发现。中间是圣母玛利亚与圣人在云朵上的合影。在东部的长廊上方,圣母玛利亚被安置在八角形的圆柱下。圣人聚集在她的脚下。


上层中间的壁龛里有壁画。左边的壁画描绘了朝圣者拜谒内波穆克墓地的情景,右边的壁画则表现了圣人舌头遗物的展示。


突出的拱形檐口上共有十幅镀银灰泥浮雕,镶嵌在可移动的框架内。这些浮雕描绘了圣内波穆克的生平事迹。

 机关[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这架管风琴于 1982 年由 Wilhelm Stöberl 建造。它有 16 个音位,分别位于两个手动和踏板上,并配有机械滑动箱。
[6]

I Hauptwerk C–g3
Prinzipal 8′
Rohrflöte 8′
Oktav 4′
Waldflöte 2′
Sesquialtera II 223
Mixtur IV 113
II Brustwerk C–g3
Copula 8′
Hohlflöte 4′
Principal 2′
Quinte 113
Cymbal III 1′
Hoboi 8′
Tremulant
Pedal C–f1
Subbass 16′
Oktavbass 8′
Choralbass 4′
Fagott 16′

  • 联轴器:II/I、I/P、II/P。


牧师之家和阿萨姆豪斯
[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牧师之家北面与教堂相邻,是一座五层楼高的巴洛克晚期狭窄建筑,有灰泥窗框、装饰性顶石和丰富的带状飞檐,可能是马蒂亚斯-克林纳(Matthias Krinner)在 1771 年至 1773 年间建造的。阿萨姆豪斯(Asamhaus)南面与教堂相邻。

 文学[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 理查德-鲍尔、加布里埃尔-迪辛格:《慕尼黑,阿萨姆教堂》(Schnell & Steiner Kleine Kunstführer, 1277)。雷根斯堡,2005 年,ISBN 3-7954-4028-9。

  • 理查德-鲍尔、加布里埃尔-迪辛格(等):资料来源中的圣约翰-内波穆克--关于慕尼黑阿萨姆教堂的资料和讨论。慕尼黑,1977 年

  • Herbert Brunner/Alexander von Reitzenstein: Bavaria.Kunstdenkmäler und Museen (Reclams Art Guide, vol. 1)。第 7 版。Reclamverlag, Stuttgart 1970. pp.

  • 阿道夫-费尔纳:慕尼黑的阿萨姆教堂。慕尼黑,1932 年。

  • Hemmeter, Karlheinz: Bayerische Baudenkmäler im Zweiten Weltkrieg.损失-破坏-重建》,慕尼黑,1995 年,第 104 页。

  • Norbert Lieb:多瑙河与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巴洛克教堂。第 6 版。Hirmerverlag, Munich 1992, ISBN 978-3-7774-5420-7, pp.

  • Winfried Nerdinger (ed.): Architekturführer Münche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Berlin 1994, ISBN 978-3-496-01359-4, p. 35.

  • Dorith Riedl:献给两座阿萨姆教堂。慕尼黑,圣约翰内波穆克。斯特劳宾,乌苏琳修道院教堂。多丽丝-里德尔,1979 年完美平装本,国际标准书号 3-88341-001-2。

  • Erwin Schleich:《慕尼黑阿萨姆教堂--对 1977 年 9 月修复工作的贡献》。 斯图加特,1977 年,ISBN 3-7984-0348-1。

  • Thomas Schauerte: Die "Asamkirche" St. Johann Nepomuk in München und die Memoria des Egid Quirin Asam, in: Münch, Birgit Ulrike/Marquard Herzog/Andreas Tacke (eds.): Künstlergräber.Genesis - Typology - Intention - Metamorphoses, Petersberg 2011, pp.

  • Bernhard Schütz: Church Baroque Architecture in Bavaria and Upper Swabia 1580 - 1780, Hirmerverlag, Munich 2000, ISBN 978-3-7774-8290-3, pp.

 网络链接[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公共资源:阿萨姆教堂 - 收集图像、视频和音频文件

  • muenchen.de网站上的阿萨姆教堂

 个人参考资料[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1. Hochspringen nach: a b
    Norbert Lieb:多瑙河与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巴洛克教堂。第 6 版。Hirmerverlag, 慕尼黑,1992 年,ISBN 978-3-7774-5420-7,第 50 页。

  2. Schnell,《艺术指南第 1277 号:慕尼黑圣约翰内波穆克教堂》,第 9 版,Verlag Schnell und Steiner Regensburg 2011,ISBN 978-3-7954-4028-2。
  3. Kath. Kirche St. Johann Nepomuk (Asamkirche).
    收录于《重建地图集》。巴伐利亚历史之家,2023 年 12 月 13 日检索。

  4. Winfried Nerdinger:《慕尼黑建筑指南》。Dietrich Reimer Verlag,柏林 1994 年,ISBN 978-3-496-01359-4,第 36 页。

  5. Herbert Brunner/Alexander von Reitzenstein: Bavaria.Kunstdenkmäler und Museen (Reclams Art Guide, vol. 1)。第 7 版。Reclamverlag, Stuttgart 1970 年,第 579 页。

  6. 慕尼黑阿萨姆教堂 Wilhelm Stöberl 管风琴。www.organindex.de。访问日期:2018 年 5 月 14 日。


坐标北纬 48°8′6.4″,东经 11°34′10.3″。